
2024年10月22日晚,知名升学规划”老师“在被全平台封禁一个月后,重新开始直播。他的抖音账号“张雪峰讲升学规划”一开播,就有超过4万人在线观看。
和以前不一样的是,这次他不再说文科没用,反而在直播里强调文科专业“大有可为”,其转变让很多人感到意外。

“文科大有可为”,亲爱的雪峰大师这话一出,真叫人五味杂陈,可叹、可笑、可悲。可叹的是张雪峰本人,可笑的是他的粉丝,可悲的是整个社会的集体焦虑。
一夜之间,似乎对于文科而言,张雪峰,从“拆庙的人”变成了“修庙的和尚”。
几年前,张雪峰一句“孩子非要报新闻学,我非把他打晕不可”,把文科贬得一文不值,靠“实用至上”的狠话收割了千万流量。
如今,风向一变,他又立刻调转枪口,说“文科大有可为”。张雪峰真的太懂什么时候该说什么话,才能继续被需要。
更可叹的是,张雪峰说文科“大有可为”,但他其实还是在反文科。
真正适合读文科的,恰恰是那些有点理想主义的人。这些走向大学校园的年轻人,可能不那么在乎起薪多少,而是对历史、哲学、文学、艺术有真正的兴趣;愿意为热爱的事付出时间,接受相对不确定的未来。
读文科,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精神选择,是对工具理性的一种抵抗。追求的不只是谋生,更是理解世界、表达自我、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。
但张雪峰的整个话语体系,是建立在极端工具理性之上的。
张从不谈兴趣、热爱、价值实现,只谈就业率、薪资、职业发展路径。在这个框架里,文科天然处于劣势。张当然不会对求教的学生说“如果你热爱写作,新闻和文学专业值得尝试”,而是说这些都是垃圾。

可悲的是,张雪峰之所以一跃成为高考专业辅导的头部网红,并且至今仍有大把拥趸,就是因为这些人把孩子的未来,押在一个网红嘴上。昨天听他说“学医稳”,全家逼孩子弃理从文;今天听他说“文科行”,不知道会不会又立马调头,驱使孩子冲进法学、历史的大门?
说到底,现在有些人,尤其是像张雪峰和他的很多支持者,正在努力把人变成这种“不会出错的AI”。
当下,我们总说AI聪明,下棋、写文章、算数据,又快又准,好像永远不会犯错。可仔细想想,AI最大的问题,不是它有多聪明,而是它根本不会“活”。这玩意儿只是按照程序走,输入什么,输出什么,从不越界。
张雪峰的高考回报率算法,和AI的逻辑简直是一模一样:最大化收益,最小化风险,路径最优。
在张的逻辑里,世界是静止的,只要选对一个“安全”的专业,就能一劳永逸。
问题是,人和AI的最大区别,就是人会犯错,冲动,为了一件事着迷到不顾一切,也会在失败中突然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。一个又一个“错误”和“弯路”,恰恰是人活着的证据,也是社会创新的必经之路。
举一个例子,现在几乎人人都在谈,马堪称绝对是理科生的典范,10岁开始学习编程,13岁开发出一款游戏并因此赚到人生第一桶金。
可是,恰恰是这个优秀的理科生,在创立SpaceX前曾被质疑“搞火箭不赚钱”,在搞特斯拉时,被大多数投资者所嘲笑,马斯克所做的创业决策,与他的理科生背景,好像是反着来的。
但马斯克坚持“让人类成为多行星物种”、“可持续交通”的愿景,最终改变了航天业。
超越短期利益的勇气,正是人类区别于AI的核心特质。
经济学和社会学都有大量研究证明,当一个社会人人都追求“不犯错”,所有人都按“最划算”的方式行动,比如大学选同一个热门专业,就业时选择热门赛道,结果反而是陷入内卷、资源错配、创造力枯竭。
而且,越内卷的社会,三四线城市、农村家庭出身的年轻人,比起大城市家庭和富裕家庭的孩子,站的不是同一起跑线。就像同样学人工智能专业,一线城市孩子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就学习Scratch、Python,参加机器人班和信息学竞赛,农村家庭孩子拿什么拼?
如果所有人都挤向同一个“安全”专业,没人愿意学基础科学、所谓的冷门人文学科(冷门热门专业定义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,想想当年的工商管理专业,几年前的人工智能专业)、或者探索交叉领域,社会的多样性就会枯竭。
而AI最擅长的,就是处理标准化、重复性、可预测的任务。一个没有多样性、没有试错精神的社会,正是AI最容易全面接管的社会。
恰恰这群人,在张雪峰的用户中占了主流。
所以,如果真把张雪峰当成人生导师的家长和学生,恐怕会是AI时代被最先淘汰的一批人。不是AI太强,而是人,以及我们的教育、社会,自己放弃了“不像AI”的那部分,按照张雪峰式哲学,不再试错,最终犯下更大的错。
高等教育的目的,不只是让人读一个大学,找到一份工作,更是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。
你全家人的希望,孩子的未来,真要寄托在一个昨天说文科是垃圾、今天称文科大有可为的人身上?
全文完
愿本文令有缘读到的朋友满意,如您喜欢,烦请给文章一个点赞、在看或者转发,也请关注我的公号。
感恩生命里与你的每一次相逢,都是时光馈赠的温柔奇迹。
作者简介

当你关注财经和时事热点时,我愿与你分享背后的故事和观点
配资平台代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