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我想当一名解放军战士”,这是1959年,19岁的庞国兴对父亲说出的话。话语中透露出的决心让父亲震惊。庞国兴从未提过此事,父亲一时愣住,心中充满了不舍与忧虑。他只是觉得,儿子才刚刚长大,竟要远行报国。然而,庞国兴早在12年前就埋下了参军报国的种子,而这一切竟然与自己并无太大关系,直到今天才终于显现出来。
回想起来,庞国兴的心路历程,或许早就注定了。1947年,7岁的庞国兴正期待着迈入学堂,然而却接连遭遇了家庭的灾难。国民党突然闯入家中,抓走了父亲,周围的乡亲们未能及时报信,庞国兴的父亲便这样被带走了。更不幸的是,贫困的家遭遇了彻底的洗劫,母亲在悲痛中身体急剧恶化,最终双目失明。失去父亲、失去家园的打击对于年幼的庞国兴来说,无疑是沉重的打击。痛苦、迷茫笼罩着他,但他很快振作起来,肩膀变得坚强,开始挑起了养家的重担,放牛、牧羊,所有能赚取微薄收入的工作他都毫不犹豫地去做。
展开剩余74%就在此时,他心中埋下了复仇的种子,愤怒与不甘积淀成了一个少年内心的火焰。虽然年幼的他并不明白所谓的“复仇”具体应如何实现,但在1948年秋天,家乡解放的那一刻,这份愤恨迅速转化成了“参军报国”的决心。从那时起,他的心中有了明确的目标:为国家出一份力,站在保家卫国的第一线。
那天夜里,庞国兴的父母经过深思熟虑后,决定支持儿子的选择。天亮之后,父母把他叫到跟前,简单而温暖的一句“你去吧,家里的活有爹做,你去了就好好干”不仅充满了父母的深情厚意,也成为了庞国兴后来的动力源泉。无论是在军营中,还是在战场上,他都铭记这份恩情,力求做到最好,几乎每次连队评分都能全票通过,这也成为了他永不停息的动力。
1962年5月,随着中印边界局势日益紧张,庞国兴所在的部队也进入了紧张的临战训练阶段。为了提高自己的军事技能,他提出了要成为“投弹能手”的目标,并通过不懈的努力,成功获得了这一荣誉。随之,他开始了艰苦的射击训练,成绩不断提升,信心也不断增强。然而,就在他逐渐具备上战场的信心时,家中传来母亲病重的噩耗。面对生死抉择,庞国兴陷入了深深的矛盾。最终,他选择留在部队,他坚信母亲更希望他能够坚守岗位,勇敢上战场。因此,他决定用实际行动来悼念母亲。
同年10月,战局急转直下,对印反击战打响,庞国兴所在的九连接到任务:夜袭西山口,作为尖兵打头阵。第一次踏上实战的战场,庞国兴并没有感到恐惧,反而激动万分,心中充满了对祖国的忠诚与勇气。在这场战斗中,他毫不犹豫地冲锋在前,立下了赫赫战功。
西山口地理位置非常特殊,是战略要地。印军占领后,立刻加固防线,并派出精锐部队:锡克族的第一、第二营及炮兵团驻守。由于西山口的地形易守难攻,印军信心满满,甚至轻视中国人民解放军,认为即使派上二战时的“胡子兵”,也能轻松获胜。更有甚者,印军竟然讥笑解放军为“娃娃兵”,不值一提。
然而,印军显然低估了他们即将面对的敌人——解放军第五十五师163团九连,这支连队曾在抗日战争中屡建奇功。那天夜里,解放军如幽灵般悄然逼近,完全让敌人措手不及。很快,印军的火力点暴露,解放军趁机占领了西山口前的无名高地。印军试图用大炮反击,然而奇怪的是,炮火很快熄火,阻力消失。这一切,最终归功于庞国兴。
庞国兴和队友们在组长的指挥下,迅速冲向西山口前的无名高地。当他攀上高地顶端时,发现了敌军溃退的身影。毫不犹豫,他带领战友王世军和冉福林组成了临时战斗小组,制定了周密的攻击计划。庞国兴和冉福林从侧面吸引敌人的火力,而王世军则从东面包抄。经过激烈的战斗,庞国兴成功击毙了一名显然是敌军指挥官的士兵,极大地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。
随着战局逐渐明朗,庞国兴与战友们在敌军退散的过程中,不断消灭敌人,最终成功打击了西山口的敌军防线。事后,庞国兴因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被授予“战斗英雄”荣誉称号,次年升任排长,获授少尉军衔,并且受到了毛主席、周总理等领导的亲切接见。
然而,命运对这位年轻的英雄并不宽容。1965年9月18日,为了保护战友,庞国兴英勇牺牲,年仅25岁。英雄虽逝,英魂长存!我们的致敬永远不会忘记这位为国家、为人民英勇献身的战士!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平台代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